碧螺春优越的环境条件
碧螺春优越的环境条件
今天不论是讲到江苏名茶还是全国名茶,都必然要提到大名鼎鼎的“碧螺春”,而且还要位居诸名茶的前列,作为苏州历史名茶,“碧螺春”真是太幸运了,相比之下,在1000多年前就让苏州莒饮响遍天下的“虎丘茶”、“天池茶”以及“水月茶”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。它们有的淘汰消失了,有的改名了,还有的变得默默无闻了,看着“碧螺春”风光了。
碧螺春从诞生伊始,就有着许多非常优越的条件。首先,她既有广阔的包容性,又能给人有着充分想像空间的优美名字,这给碧螺春注入了强有力的生命。碧螺春茶名由来,除了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外,也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茶一样,是以产地命名的。据考证在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洞庭东、西两山都有碧螺峰。据东山碧螺峰在后山白豸岭响水涧石桥之东,是一座砂岩山,石壁曾产野茶数株,是为山人朱元正采制,香气异常,名“吓煞人香”(也有说少女采茶入怀散发香气);洞庭西山的碧螺峰,在东河南徐村南徐饭店后面,去石公山路上可见,是一座太湖石秀峰,元代以来就称碧螺峰。明嘉靖间,这里出了进士、吏部左侍郎徐缙,峰前盖了徐氏宗祠,因称碧螺峰为徐宅山,以致原山名为人遗忘。1989年出土的《故东篱徐公墓志铭》载:明“徐氏来包山(西山)居碧螺峰下。”民国《吴县志》收沈彤《游包山记》也说:“自林屋东北水行数里,见有峰拔层峦之中,色苍翠而旋上者,碧螺峰也。”尽管是以地名命名,但她不像虎丘、天池等那样局限在很小范围内,而是包容了洞庭东、西两山广大的区域。
碧螺春刚出现时,其外形风格特征是何种样子,现在已很难考证。但是,顿名思义,“碧螺春”的“碧”字,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茶的色泽;“螺”字,更可想像成蜷曲如螺的茶形,“螺”后再带一“春”字,色彩亮丽而充满生机。另外,“碧螺春”三字读来琅琅上口,韵味盎然。也许后人就是根据她这个美丽的名字,才逐漸想像塑造出“碧螺春”茶的独特风格特征的。根据这一特征,相应地人们也就可以在较广的地域内发展碧螺春茶,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。而不像虎丘茶仅限于寺园为中心的小块茶园。说到这里,不妨记录一些虎丘茶被淘汰的资料作对比。据记载,虎丘茶园位于离剑也不远的虎皇西部虎丘寺附近、由野生茶改植。园地很小,茶园由虎丘寺僧管理和所有。尽管品质“最号精绝,为天下冠”。但“惜不多产,皆为豪右所据,寂寞山家,无縣获购矣”。最终,也由于它的既珍责又稀少,到明代天启四年(1624年〉,有个大臣莅临苏州,强索虎丘白茶,寺僧无茶可献,竟遭刑辱,住持愤而砍树刨根,以死相抗。一代名茶,也从此消亡了。
其次,碧螺春茶出现后,不伩借助帝王将相的烘托青睐而名扬天下,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,是她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崇尚鼓吹以及对其生产、加工、包装销售、品饮技艺的不断探讨和提高。清代朱琛《洞庭东山物产考》载:“洞庭山之茶,最著名为碧螺春。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,四时不凋,二月发芽,叶如栀子,秋花如野菩薇,清香可爱。实如枇杷核而小,三四粒一球。根一枝直下,不能移植,故人家婚礼用茶,取从一不二之义。茶有明前雨前之名,因摘叶之尽早而分粗细也。……碧螺春有白毛,他茶无之。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,然味薄,瀹之不过三次,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。……”;清代谢章铤《碧螺春》:“洞扃山茶,产于碧螺峰上,曰‘碧螺春’。其色如螺黛,其味如兰麝,其细如蚕眉。采于社前者为头茶,又名寿茶(本社字,后误传为寿字);二采者为明茶,谓清明时所采。不过一二十两,山人亦自珍惜,俗谓之吓煞人。清代王孝终《太湖洞庭东峰》载:“太湖洞庭东峰,一名曰碧萝,产茶。土人采置怀中,茶叶经热,即发奇香,吴下呼吓杀人。圣祖巡行,闻其名,试之甚美,以名不雅,更名碧螺春。考此茶,拣极嫩芽焙之,质细而味淳,先贮沸水,以叶下之,即沉底,多食克化,甚有助胃力,新茶愈香烈。今吴下有赝品,俗亦名佛动心。”等等从茶树形态特征、种植、采摘、品饮方式及功效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概述,为碧螺春茶的推广发展起了枳极的作用。另外,洞庭西山包山寺的寺僧更具有商品经济意识,还将清代洪钧曾为包山坞茶写过《碧螺春茶铭》,刻木章印在红纸上包装茶叶。建国初,苏、沪等地尚能看到这种商贴。
第三,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,造就了碧螺春独特的品质风格特征。洞庭东、西山碧螺春茶区,是我国著名的茶、果间作区。茶区内茶树和银杏、批杷、青梅、杨梅、石棍、柑橘、板栗、桃子、白果、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,茶树、果树枝桠相连、根脉相通、茶吸四季花果之香,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培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,被誉为“茶中仙子”。正是由于碧螺春茶这独特的品质,长期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,我国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对碧螺春茶更是情有独钟,1954年他率团参加新中国首次大型外交活动——日内瓦会议时,带去了中国两样“宝贝”:一是电影越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另一个就是碧螺春茶。休会期间,周恩来总理曾用“先倒开水,后放茶叶”的冲泡方式,冲泡碧螺春茶招待客人。当许多外国友人喝了这汤色碧绿、清香四溢“中国咖'啡”后,交口称赞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,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时,周总理用同样的方式请基辛格品尝了碧螺春茶,基辛格博士也赞不绝口。临行时,周总理特地用碧螺春茶作为珍贵礼品赠予基辛格。每年洞庭东西山生产的特级碧螺春,均由国家统一收购,并作为政治任务交售给国家有关部门。碧螺春在为我国赢得了声誉的同时,也成为苏州乃至江苏的一大珍贵特产,许多外国元首等贵宾到苏州,都要提出喝碧螺春茶。
总之,碧螺春的美名,再加上有一个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大环境,使之得到快速的发展,最终超过了江苏所有历史名茶,直至今日仍驰名中外。
碧螺春从诞生伊始,就有着许多非常优越的条件。首先,她既有广阔的包容性,又能给人有着充分想像空间的优美名字,这给碧螺春注入了强有力的生命。碧螺春茶名由来,除了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外,也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茶一样,是以产地命名的。据考证在碧螺春的原产地苏州洞庭东、西两山都有碧螺峰。据东山碧螺峰在后山白豸岭响水涧石桥之东,是一座砂岩山,石壁曾产野茶数株,是为山人朱元正采制,香气异常,名“吓煞人香”(也有说少女采茶入怀散发香气);洞庭西山的碧螺峰,在东河南徐村南徐饭店后面,去石公山路上可见,是一座太湖石秀峰,元代以来就称碧螺峰。明嘉靖间,这里出了进士、吏部左侍郎徐缙,峰前盖了徐氏宗祠,因称碧螺峰为徐宅山,以致原山名为人遗忘。1989年出土的《故东篱徐公墓志铭》载:明“徐氏来包山(西山)居碧螺峰下。”民国《吴县志》收沈彤《游包山记》也说:“自林屋东北水行数里,见有峰拔层峦之中,色苍翠而旋上者,碧螺峰也。”尽管是以地名命名,但她不像虎丘、天池等那样局限在很小范围内,而是包容了洞庭东、西两山广大的区域。
碧螺春刚出现时,其外形风格特征是何种样子,现在已很难考证。但是,顿名思义,“碧螺春”的“碧”字,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茶的色泽;“螺”字,更可想像成蜷曲如螺的茶形,“螺”后再带一“春”字,色彩亮丽而充满生机。另外,“碧螺春”三字读来琅琅上口,韵味盎然。也许后人就是根据她这个美丽的名字,才逐漸想像塑造出“碧螺春”茶的独特风格特征的。根据这一特征,相应地人们也就可以在较广的地域内发展碧螺春茶,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。而不像虎丘茶仅限于寺园为中心的小块茶园。说到这里,不妨记录一些虎丘茶被淘汰的资料作对比。据记载,虎丘茶园位于离剑也不远的虎皇西部虎丘寺附近、由野生茶改植。园地很小,茶园由虎丘寺僧管理和所有。尽管品质“最号精绝,为天下冠”。但“惜不多产,皆为豪右所据,寂寞山家,无縣获购矣”。最终,也由于它的既珍责又稀少,到明代天启四年(1624年〉,有个大臣莅临苏州,强索虎丘白茶,寺僧无茶可献,竟遭刑辱,住持愤而砍树刨根,以死相抗。一代名茶,也从此消亡了。
其次,碧螺春茶出现后,不伩借助帝王将相的烘托青睐而名扬天下,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,是她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崇尚鼓吹以及对其生产、加工、包装销售、品饮技艺的不断探讨和提高。清代朱琛《洞庭东山物产考》载:“洞庭山之茶,最著名为碧螺春。树高二三尺至七八尺,四时不凋,二月发芽,叶如栀子,秋花如野菩薇,清香可爱。实如枇杷核而小,三四粒一球。根一枝直下,不能移植,故人家婚礼用茶,取从一不二之义。茶有明前雨前之名,因摘叶之尽早而分粗细也。……碧螺春有白毛,他茶无之。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,然味薄,瀹之不过三次,饮之有清凉醒酒解睡之功。……”;清代谢章铤《碧螺春》:“洞扃山茶,产于碧螺峰上,曰‘碧螺春’。其色如螺黛,其味如兰麝,其细如蚕眉。采于社前者为头茶,又名寿茶(本社字,后误传为寿字);二采者为明茶,谓清明时所采。不过一二十两,山人亦自珍惜,俗谓之吓煞人。清代王孝终《太湖洞庭东峰》载:“太湖洞庭东峰,一名曰碧萝,产茶。土人采置怀中,茶叶经热,即发奇香,吴下呼吓杀人。圣祖巡行,闻其名,试之甚美,以名不雅,更名碧螺春。考此茶,拣极嫩芽焙之,质细而味淳,先贮沸水,以叶下之,即沉底,多食克化,甚有助胃力,新茶愈香烈。今吴下有赝品,俗亦名佛动心。”等等从茶树形态特征、种植、采摘、品饮方式及功效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概述,为碧螺春茶的推广发展起了枳极的作用。另外,洞庭西山包山寺的寺僧更具有商品经济意识,还将清代洪钧曾为包山坞茶写过《碧螺春茶铭》,刻木章印在红纸上包装茶叶。建国初,苏、沪等地尚能看到这种商贴。
第三,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,造就了碧螺春独特的品质风格特征。洞庭东、西山碧螺春茶区,是我国著名的茶、果间作区。茶区内茶树和银杏、批杷、青梅、杨梅、石棍、柑橘、板栗、桃子、白果、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,茶树、果树枝桠相连、根脉相通、茶吸四季花果之香,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培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,被誉为“茶中仙子”。正是由于碧螺春茶这独特的品质,长期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,我国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对碧螺春茶更是情有独钟,1954年他率团参加新中国首次大型外交活动——日内瓦会议时,带去了中国两样“宝贝”:一是电影越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另一个就是碧螺春茶。休会期间,周恩来总理曾用“先倒开水,后放茶叶”的冲泡方式,冲泡碧螺春茶招待客人。当许多外国友人喝了这汤色碧绿、清香四溢“中国咖'啡”后,交口称赞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,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时,周总理用同样的方式请基辛格品尝了碧螺春茶,基辛格博士也赞不绝口。临行时,周总理特地用碧螺春茶作为珍贵礼品赠予基辛格。每年洞庭东西山生产的特级碧螺春,均由国家统一收购,并作为政治任务交售给国家有关部门。碧螺春在为我国赢得了声誉的同时,也成为苏州乃至江苏的一大珍贵特产,许多外国元首等贵宾到苏州,都要提出喝碧螺春茶。
总之,碧螺春的美名,再加上有一个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大环境,使之得到快速的发展,最终超过了江苏所有历史名茶,直至今日仍驰名中外。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